法規進展是里程碑嗎?
鵪鶉養殖產業未來何去何從

 納入「指定動物」與《動物傳染防治條例》有關,納入「指定家禽」則牽涉《畜牧法》。而2019年九月中,鵪鶉已經納入了指定動物,而年底將有納入指定家禽之規劃。然而,從《動物傳染防治條例》到《畜牧法》,於鵪鶉養殖產業的影響究竟有何差異呢?

「指定動物」vs「指定家禽」

   實際上,「指定動物」只涉及傳染病的防治,如禽流感防疫等等。而指定家禽不僅撲殺補償上補償更高,也進一步與臺灣整體的農業系統有關。

   過去因為發展工業、高科技業而對農業有所犧牲,目前每年政府其實撥出許多經費預算在推動臺灣農業的進步,像是農業技術之提升、國內外產銷之擴大等,而「指定家禽」即是其中的發放對象,最終是希望臺灣農業能有獨當一面的機會。鵪鶉產業雖然存在於台灣很長時間,也有一定經濟地位,一直以來支撐著嘉義溪口地區的經濟,但養殖規模、產值始終不及其他家禽。因此,若鵪鶉進一步納入「指定家禽」,就能獲得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挹注,讓該目前的養殖有進一步改善、提升的空間,該產業也能持續發展。

   另外,當養殖場有擴大需求時,一般來說銀行因為認為該產業風險過高,而不會予以借貸,但若有成為「指定家禽」,即成為法規中保障也規範的動物,養殖業者則能以政府之名向銀行申請貸款,此有助於該產業的進一步擴大。

「被看見」的未來產業課題

   在禽流感的大規模爆發、各單位長期奔走之下,2019年九月以來,「鵪鶉」逐步進入了政府的眼界中,成為法規中被保護、被規範的產業,於此也就延伸出政府接下來即將面臨的挑戰。諸如與農民溝通,讓業者了解政策內容,並輔導其經歷法規推動之陣痛期,進一步規劃合適的配套措施等等,都是在目前看似亮眼的「成果」背後,後續需要被正視、處理的課題。

   此外,如前所述,鵪鶉的外銷潛力龐大,有進口需求的主要國家包括日本、澳洲、美國、加拿大,次要者則有中東、歐洲、俄羅斯、新加坡,然而目前卻也面臨到中國以低價向國外傾銷的情況。儘管臺灣的鵪鶉蛋品質較佳,在長期貨運之下的破損率較低,但目前中國低價競爭的情況,卻也大幅影響臺灣鵪鶉蛋對前述主要國家的對外出口。也許較佳的品質會為臺灣鵪鶉產業在長期的外銷市場中打出名號,但當前該如何因應,又該如何透過行銷包裝來彰顯自身價值,則是法規通過、外銷市場敞開後,政府需要與民間協力合作來因應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