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初,於1950年代,臺南十二佃(註)人郭德勝先生因緣際會認識了家中飼養鵪鶉的日本籍人士。當時鵪鶉價格比雞、鴨低,養不好也不致於賠家,且又聽說鵪鶉飼養簡單,不太會生病,低成本亦低風險,十分有賺頭。於是為了支撐家庭經濟,郭德勝先生便從接觸到的日籍人士,獲得了鵪鶉鳥種,成為家中副業。後來,郭德勝先生又在彰化地區與與彰化伸港人江海先生、彰化和美人江城先生互相認識,便決定一起將日本的鵪鶉引來台灣土地,飼養鵪鶉的產業才開始在台灣發展。引入臺灣之後,郭德勝先生的鳥種主要賣到台南地區,江海的鳥種主要傳至嘉義溪口地區,而江城除了賣鳥種之外,也從事鵪鶉蛋初級加工,主要是販賣煮好、剝好的鵪鶉蛋。
總而言之,在鵪鶉從引入台灣、進而成為產業的過程中,郭德勝先生、江海先生、江城先生是促成著產業發展的重要人物,而目前台灣的蛋鵪鶉的品種也是因此幾乎都源自日本。
(註)感謝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張書文教授 勘誤指正